海林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,東距牡丹江12公里,西距哈爾濱286公里,行政區域面積8711平方公里,轄8鎮(海林鎮、橫道河子鎮、長汀鎮、山市鎮、柴河鎮、二道河子鎮、新安朝鮮族鎮、三道河子鎮),112個村和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境內有3個森工局和2個國有農場,總人口29.2萬人。海林境內交通便捷,哈牡高速、G301國道貫穿全境,哈牡高鐵設立海林北、橫道東2個站點,距牡丹江海浪國際機場僅20公里,牡丹江新機場將在海林建設。
海林鎮
海林鎮是海林市的城關鎮,2001年由原新合鄉、石河鄉、海林鎮合并而成。地處哈牡綏東對俄經貿走廊的中心區域,東與牡丹江海南鄉相鄰,南與寧安市毗鄰,北與牡市馬廠相連,國內國際交通十分便捷,距牡丹江市區12公里,距牡丹江國際航空港15公里,201、301國道及濱綏、圖佳鐵路穿越境內。行政區劃面積855平方公里,轄有32個行政村、75個自然屯,其中有5個朝鮮族村。全鎮總人口4.9萬人,居住有漢族、滿族及朝鮮族等,鎮黨委下設44個黨組織,其中村級黨組織32個;全鎮共有黨員1772名,其中農村黨員1513名。
近年來,海林鎮立足本鎮實際,堅持產業助民、富民、興民,形成以“菌菜果藥游”為主的5大主導產業,是全國最大的猴頭菇生產基地。海林鎮83戶貧困戶,178人已全部脫貧,省級貧困戶西德家村實現摘帽。疫情防控期間,鎮黨委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切實阻斷疫情傳播通道。海林鎮曾先后榮獲過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鄉鎮、中國猴頭菇特產鄉、黑龍江省“五個好”建設先進鄉鎮黨委、黑龍江省最具魅力鄉鎮、牡丹江市經濟社會發展十佳鄉鎮等多項榮譽稱號,綜合實力連續多年位居牡丹江第一位,2019年全省鄉村產業百強鎮排名位列第一。
未來,海林鎮將致力于優勢資源開發和產業基地建設,加大招商力度,壯大支柱產業,大力發展鄉村游、周末游、農家樂。重大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,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,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,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居全市上游,社會各項事業建設、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取得實質性突破。
橫道河子鎮
橫道河子鎮始建于1897年,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西部,地處完達山脈,張廣才嶺嶺脊東麓,平均海拔900m。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794平方公里,2個社區,6個行政村,總人口2.1萬。小鎮因修建中東鐵路而興起,歷經百余年發展,逐漸成為具有中東鐵路歷史文化、紅色抗聯文化、俄式風情文化、綠色生態文化和東北虎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旅游名鎮,是“中國歷史文化名鎮”“國家特色旅游景觀名鎮”“省級生態鎮”和“中國東北虎之鄉”。2018年榮獲世界不動產聯盟國際卓越建設獎文化遺產類金獎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。橫道河子鎮順橋村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的“中國傳統村落”。七里地村被列入全國100個“紅色旅游經典景區”和30條“紅色旅游精品路線”,現留存有牡丹江地區第一個黨支部舊址、偽滿老火鋸廠、抗日聯軍密營、楊子榮剿匪小分隊營地舊址等一批紅色歷史文化遺跡,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村、省級生態村、省級衛生先進單位、省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示范點及全國“千村萬寨”550村落。小鎮多次登錄央視《中國美麗鄉村行》《中國影像方志》、黑龍江省新晚報、福建衛視、新浪、微博等各大媒體。
橫道河子鎮旅游資源豐富。全鎮共有中東鐵路機車博物館、俄羅斯老街、圣母進堂教堂、龍臺文創中心等獨立人文景點景觀11處;佛手山、威虎山、石林等自然景點景觀6處;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建筑104處;俄式木屋群、大白樓等國家級保護建筑單位6處。自然景色優美,生態資源優良,歷史文化厚重,異國風情濃郁。依托獨具特色的“雪、虎、山、水、情”等特色文化,建成AAAA級景區3處(俄羅斯風情小鎮、威虎山影視城、東北虎林園),AAA級景區1處(七里地村景區),SS級滑雪場1處(橫道滑雪場)。全鎮現有旅游、住宿、餐飲企業50余家,果酒、白酒等釀酒廠3家,釀酒作坊10家。干豆腐、筋餅、大醬、煎餅等特色食品作坊20余家。
長汀鎮
海林市長汀鎮位于黑龍江省東南部、海林市西南部,地理坐標北緯44°28′,東經128°54′,東與牡丹江市相鄰,南與寧安市接壤,西和西南與五常市和吉林省敦化市相聯。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955平方公里,其中城區面積12.22平方公里。轄2個社區、10個居民委,18個行政村、35個自然屯;境內有1個森工局和1個國有農場??側丝?/font>4.1萬人,其中農業人口2.1萬人。
鎮黨委下轄基層黨支部31個,其中農村黨支部18個,鎮直單位黨支部11個,鎮機關黨支部1個,老干部黨支部1個?,F有黨員1220名,其中在職黨員161名,占黨員總數13.2%;農村黨員858名,占黨員總數70.3%。
區位交通便利。長汀鎮地處海林、寧安、五常、敦化交接處,地緣位置優越。距牡丹江海浪機場僅70公里,牡長鐵路、海長旅游公路貫穿全境;新建亞雪公路、雪鄉至鏡泊湖公路將縮短長汀至哈爾濱和大連港的距離。
歷史文化悠久。長汀鎮舊街區域的寧古塔文化是清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以著名詩人吳兆騫等為代表的流人文化,至今為專家學者所津津樂道?,F存有寧古臺、寧古塔將軍府、貞潔碑等遺址。目前,長汀鎮正在謀劃推進寧古清城文旅項目,對寧古塔文化遺跡進行保護性開發。
旅游資源豐富。長汀鎮域內有“中國雪鄉”“億龍水上風情園”2個AAAA級景區,北大荒海林北歐度假區1個AAA級景區,以及太平溝紅松母樹林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。形成了春賞花、夏戲水、秋觀山、冬玩雪四季可游的全域旅游體系,匯集了冰雪游、森林游、度假游、民俗游、農家游等多種游玩形式。目前,長汀鎮借助鄉村振興契機,積極打造寧古菜園項目,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豐富海長旅游公路旅游資源。
生態資源富集。境內的海浪河是全省僅存兩條無污染的河流之一,海浪河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。境內大肚川、青云山、紅旗、二浪河等支流水量充沛,裝機藏量達15萬KW。礦產豐富,蘊藏著黃金、鐵、花崗巖、硒等金屬非金屬十余種。森林覆蓋率88%,有喬木、亞喬木等27種樹木品種,生棲著熊、飛龍、雉雞、香獐、狍等珍貴野生動物等45種。山產品多樣,有蕨菜、薇菜、元蘑、猴頭等百余種山野菜和人參、刺五加、五味子等200余種中草藥。
產業發展有序。“一產有特色,二產有基礎,三產有示范”。在一產上,打造占地1.3萬平方米的100個有機蔬菜采摘園。打造以七山小雜糧、張明甜葫蘆、火龍甜玉米、萬丈寒地果為代表的“一村一品”示范帶。在二產上,依托海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子園,打造以木制品加工為主導的木業集群。在三產上,以中國雪鄉景區為依托,全方位發展旅游服務相關產業。
未來,長汀鎮將立足局場鎮一盤棋站位,加速實施“生態立鎮、文旅富鎮、產業興鎮”戰略,搶抓鄉村振興契機,深挖自身優勢資源,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,以更飽滿的熱情、更充足的干勁,加速推動鎮域實現高質量發展。
山市鎮
山市鎮是革命老區,又名“八里崗”,有山產品之鄉美譽,是全國知名的山產品流通鎮和山產品集散地。山市鎮位于海林市西南部,距海林市35公里,處張廣才嶺東麓的深山區與淺山區的結合地帶。鎮域面積700平方公里,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12.6萬畝,下設12個行政村,31個自然屯,1個社區,常住人口6450人(大概數字)。山市鎮黨委下設24個基層黨支部,黨員750名。
鎮內山產品資源豐富,曾是國內聞名的食用菌加工基地和紅松果仁加工生產基地,有著“買全國,賣全國”的美譽。依托山市鎮豐富的自然資源,大力發展紅松籽、野生榛蘑、猴頭菇、木耳等20余種山產品,目前,全鎮從事山產品生產加工的企業達11家。
在發展山產品生產加工的基礎上,山市鎮積極推進特色產業發展。藍靛果種植面積達到500畝,建設紅樹莓種植園區600畝。2022年,山市鎮依托黑龍江省“中醫藥特色小城鎮”的成功創建,積極發展中醫藥產業,主要以“龍九味”為主種植刺五加、板藍根、防風、柴胡、龍葵等品種,同時小面積推廣黃芪、黃芩、白蘚皮、蒼術、知母、射干等適宜北方生長的藥材。
近年來,山市鎮依托錦山村朝鮮族特色和中醫藥特色產業,找準中藥材市場與旅游產業的契合點,發展刺五加特色康養旅游,打造以道地藥材為主線,集民俗體驗、老區建設、文化展示于一體的綠色康養旅游路線,大力發展休閑農業,將山市建設成為“春賞百花秋品果,夏納清涼冬聽雪”的四季休閑旅游目的地。
柴河鎮
柴河,來自滿語“岔牙赫”的轉音,意思是“樺皮船”,古女真中面場人以樺樹皮制船,擺渡也。柴河鎮原為柴河屯,屬佛塔密村,1980年5月,改為柴河鎮,隸屬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,地處海林市東部、張廣才嶺山脈東麓與鍋盔山西麓地帶,東與牡丹江市陽明區五林鎮、林口縣朱家鎮相鄰,南與牡丹江市樺林鎮毗鄰,西與橫道鎮接壤,北與二道河子鎮交界, 行政區域面積801平方千米,鎮區面積為12.4平方千米。
柴河鎮屬溫帶季風氣候,四季氣候變化分明。境內主要河流有牡丹江和五林河,松花江一級支流牡丹江由南向北從場區中部穿過,五林河在場區東側中部由東向西流入牡丹江,以佛塔密西溝為主的數條河溝支系均流入牡丹江。
柴河鎮境內地下礦藏主要有花崗巖、白云巖、黏土、建筑用砂等非金屬資源。林木品種主要有云杉、松、椴、柞、樺、榆、水曲柳等20余種;野生中藥材有北芪、五味子等50余種,有明葉菜、藏菜等山野菜;獸類有胞、熊、鹿、野豬、雉雞、飛龍、野鴨等,魚類有鯉魚、鯽魚、鰱、泥鰍等。
柴河鎮轄10個行政村、43個自然屯,3個社區。全鎮總人口8.9萬,其中鎮區人口2.7萬人,柴河林業局人口6.2萬人。
柴河鎮火車站位于圖佳線上,中心里程為217公里871米三等站。距牡丹江市24公里,行車時間25分鐘。車站業務包括旅客運輸、貨物運輸兩大類,全年旅客營運能力為15萬人次,年貨運量7萬噸??膳c全國400多個城市實現同時異地售票,貨物營業站可辦理發往全國各大鐵路站線業務。海雙公路、牡蓮公路自柴河鎮中心穿行而過,并與201國道相連接???、貨兩運可保持全天24小時暢通。
柴河鎮是一個以造紙、林產和機械加工為主的工業大鎮,有儲量豐富的林木及木制產品資源,是黑龍江省重點林業生產基地之一,有林地面積5906公頃,耕地面積6444公頃,鎮內駐有森工系統的柴河林業局、柴河林機廠、柴河紙板廠和國鐵等省直駐鎮單位,還有風景如畫的蓮花湖風景區、群力巖畫、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、英雄楊子榮犧牲地等獨特的旅游資源。
二道河子鎮
二道河鎮是1994年蓮花水電站建成后的移民鄉鎮,位于牡丹江市區東北部80公里,距海林市區105公里。距海林市區105公里的蓮花湖風景區中部,南與柴河鎮、西南與橫道河子鎮接壤,北與三道河子鎮為鄰,東與林口縣接界,西與尚志市相連,地理坐標北緯45°06'45'',東經為129°44'00''。行政區面積為1550平方公里,其中鎮區面積2.32平方公里。鎮直轄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9個建制村、23個自然屯。境內駐有柴河林業局7個林場。一湖之隔分東西兩岸,共有5661戶、13728口人,現有耕地面積6565.67公頃。
二道河鎮為突出地域特色,推動旅游業從“請進來”到“走出去”。深挖蓮花湖旅游資源,整合“神龜山”、“月亮灣”兩個景區,全力打造“庫倫比拉灣康養旅游基地項目”。“庫倫比拉”旅游品牌知名度、影響力不斷攀升,牡丹江周邊地區游客吸附力顯著增強。
全鎮食用菌總量7000萬袋,拓寬線上銷售渠道,與“中華美食”“南方商友圈”等13家電視、電商平臺建立聯系,實現黑木耳從“種的好”到“賣的好”。推動從“種的好”到“賣的好”。拿出1角錢用于扶貧。按照全市“4211”產業思路,中藥“蒼術”種植面積達到200多公頃。2021年老家站村被評為“全省中藥材示范基地”。
強化既有優勢,推動畜牧業從“分散化”到“規?;?/font>”。成功申報“北寧肉牛養殖戶”為省級家庭農場。打造東沙、二站、北寧肉牛養殖帶,肉牛存欄突破5000頭。發展大鵝養殖項目,成立專業合作社,全鎮大鵝飼養量突破萬只,緣與自然等一批畜牧養殖合作組織實現規模增收。
為加強廢棄菌包的處理和利用,二道河鎮引進廢棄菌包綜合處理項目1個,年處理廢棄菌包2萬噸左右,徹底解決廢棄菌包處理難題。同時也用好在外桑梓人才。深入調研,廣泛發動,摸排出二道籍在外發展優秀人才19名,已全部建立聯系,成為招商引資、招才引智的重要支撐。
新安朝鮮族鎮
海林市新安朝鮮族鎮1932年3月隸屬偽寧安縣公署;1946年8月設新安區,屬新??h;1948年9月劃歸海林縣;1956年3月屬寧安縣;1958年改新安公社;1962年10月劃歸海林縣;1964年2月改名新安朝鮮族公社;1984年3月改新安朝鮮族鄉;1988年11月鄉改新安朝鮮族鎮。新安鎮地處海林市西南,轄區面積131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11萬畝(水田6萬畝),屬溫帶季風氣候,并呈現局域性的溫涼半濕潤丘陵氣候特點。春季短促,多風少雨;夏季炎熱潮濕,高溫多雨;秋季涼爽,降溫急劇,冬季寒冷漫長。
鎮區總人口2.1萬人,有朝、滿、蒙、侗等7個少數民族,轄有17個行政村,其中朝鮮族村8個,朝鮮族人口近9000人。境內礦藏資源較少,只有建筑用砂和少量花崗巖、黏土等。森林樹種有楊、榆、柞等;野生動物有雉雞、榛雞等;魚類有鯉魚、草魚、鯽魚、鰱魚等,山野菜有明葉菜、水芹、柳蒿芽、槍頭菜。新安鎮東與海林鎮相連,南、西與長汀鎮隔海浪河相望,北與山市鎮毗鄰,海浪河、密江河穿鎮而過,橫長公路、火龍溝鐵路線貫通全鎮。坐落在海長公路上,是全省知名的雙峰滑雪場、中國雪鄉旅游景區、億龍風情園景點的必經之路,也是連接長汀鎮、大海林林業局的重要樞紐。
新安朝鮮族鎮是朝鮮族集居的地方,有著悠久的歷史,朝鮮民族的風俗習慣。民風淳樸,熱情好客,生活豐富多彩寓勞動生活于娛樂之中。山川祭是新安鎮民俗活動傳統,向掌管土地的社神和左右農作物收成的稷神祭禮的民俗活動,山川祭作為民俗活動,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進步作用。不僅充分展示了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和追求,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,教育后人安居樂業,勤勞耕耘,而且通過活動,增進人們之間的友誼,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。
新安鎮糧食作物有水稻、玉米、大豆和其它雜糧。經濟作物有龍膽草。鎮內企業涉及大米加工、食品加工、建筑、服務業、種養殖業、旅游等行業,現已基本形成畜禽養殖、大米加工、旅游三大產業格局。其中,水稻種植已有百年歷史,“綠色水稻”已遠播本省乃至全國。鎮優質米加工,產品銷往日本、韓國、俄羅斯及國內二十幾個大中城市,水田灌區面積全牡丹江第一,水稻大中棚育秧率達到98%以上。
近年來,鎮黨委政府科學謀劃,有序推進,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主線,以提高農民收入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謀劃大米加工產業發展,通過創基地、創龍頭、創品牌,建設數字平臺、數字車間、數字體系,不斷打造種養結合、精深加工、多元營銷“三大模式”,實現大米加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,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。2021年,全鎮共有水稻種植面積5.13萬畝;年產水稻1.69萬噸,其中綠色有機水稻0.5萬噸。農業合作社30余家,家庭農場50余家,現代農機合作社占全市近8成,機械化率居牡丹江各鎮之首,其中,國家級示范社1個,省級示范社1個,牡市級示范社3個。大米加工企業9家,其中省級龍頭農業企業2個,牡市級龍頭農業企業2個,年加工大米1.5萬噸,全鎮從事大米種植及加工已有2000人。全鎮農業總產值3.05億元;農產品加工業產值6.1億元,農業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:1,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。
2021年,新安鎮重點打造數字農業小鎮,通過搭建數字化“三情”一體化監測平臺,實現對墑情、苗情、災情等“三情”和氣象進行預測預報,從而精準指導生產決策;搭建農田自動化生產管理平臺,實現農田的信息在線感知、精細生產管控、高效運維管理;搭建建立農業自動化生產平臺,實現農作物生產標準化,生產設施自動化,管理模式遠程化,引領永樂村,甚至全鎮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轉變,推進農業產業化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三道河子鎮
歷史沿革:三道河子鎮屬于移民遷建鄉鎮,隸屬海林市管轄。原稱三道河子鄉,以境內牡丹江支流三道河得名。位于市境北端,牡丹江下游,北、東與林口縣接壤,西與尚志市毗連,西北與方正縣為鄰。1939年隸屬寧安縣二道河子村。1945年"九三"抗日戰爭勝利后,1947年1月,隸屬五林縣二道河子區。1948年9月,隸屬海林縣二道河子區,1949年10月改隸第五區。1956年3月,撤銷海林縣,劃歸林口縣管轄。1961年將二道河子公社北部劃出,建立三道河子公社。1962年10月,劃歸新恢復的海林縣管轄。1984年4月,改為三道河子鄉。1997年11月,撤鄉建鎮改為三道河子鎮。
自然資源、區域特色景觀、民俗文化:主要有蒼鷺島、鷹嘴峰、迎門石林,鍋盔灣半島和鍋盔山等人為景觀主要有蓮花湖大觀等。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水資源。這里森林種類繁多,有513種,隸屬于95科284屬。它們是以紅杉為主的柞林、楊樺林、樺林等混交林,林中蘊藏著豐富的山特產資源、包括人參、中草藥、黑木耳等,以及野生動物資源,主要有黑熊、梅花鹿、狍子、野豬、野兔等,還有蒼鷺、雁鷗等珍禽。民宿文化涵蓋滿族禮節、民間采參習俗、海林號子等。
常住人口、管轄村數量、交通脈絡:常住人口9886人;行政區劃面積2076平方公里,下轄1個社區,8個行政村;樺蓮公路穿過轄區內,是轄區的主要交通公路,仍在持續拓寬修建。
優勢產業項目、未來發展方向:依托蓮花湖自然資源優勢,制定“鞏固一產、加快二產、蓄力三產”發展思路,重點扶持食用菌、龍豐果、冷水魚等優質一產產業,加快素食代餐食品精深加工等二產探索嘗試,小規模投入三產旅游業態建設,為三產融合產業園區發展奠定基礎。目前我鎮現有中央扶持項目全部投產達效,木蘭集村種植龍豐果樹1100畝,邊安村利用扶持資建設旅游民宿。2022年我鎮計劃通過中央壯大集體經濟、鄉村振興、招商引資等資金來源,推進產業項目建設5個,預計2022年村集體產業實現總增收150萬元。